农,天下之本线上股票配资门户网,务莫大焉。田,乃农之本,民之根。守好一块田,除了收获满仓粮,还能收获什么?
在博罗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农田不仅是民生之基,还是村民增收致富的“生金地”。以“粮仓”的基本功能为起点,博罗解锁了“田经济”进化的N种可能。
在泰美镇盘沱村,稻虾养殖让田不仅有了两份收益,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在石坝镇三嘉村,荷-稻、荷-菜、荷-麦的轮作探索,不仅培育出荷经济,还让“田经济”多了几分产出;在长宁镇祥岗村,稻谷收割后,风筝节接续而来,农田热热闹闹的……博罗正以一个个生动的“百千万工程”实践场景,阐释着“田经济”的进化,成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有力印证。
【粮满仓】
农田提质,效益提升
粮食安全是民生幸福的基本保障。
在博罗县,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农田是水稻生产的重要保障。博罗致力守好每一块田,让粮食生产保障民生。
时下,在博罗大地,秧苗已在水田种下,绿油油的细叶随风摆动,仿佛在期待着秋后的收获。经过夏收、秋种,博罗的水稻生产,完成了第一造与第二造的无缝交接,粮食安全牢牢地拽在自己的手里。
石湾水稻丰收(资料图)李燕文摄
守护良田,博罗不遗余力。博罗从落实“田长制”入手,把守护农田的责任落实落细。在“田长制”工作中,博罗严格落实田长的网格制,实现全县耕地网格管理的全覆盖。目前,全县共划定3029个网格,设立3377个田长,实现每一块耕地都有“田管家”。
护好田,博罗不仅守住田的数量,还让农田的质量更好。博罗县石湾镇黄西村现有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入选广东第二届垦造水田十大典型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8月初,在博罗县石湾镇伴永康优质丝苗米种植基地内,轰鸣的收割机在金黄的稻浪中穿梭,金黄的稻谷通过输送管直接装入运粮车,绘就了一幅美丽的丰收景象。今年,该基地种植的“南晶香占”丝苗米,亩产约440公斤。
石湾水稻丰收(资料图)李燕文摄
谁曾想这高产的良田,之前居然是旱地甚至是丢荒地、荒野,田间道路高低不平、杂草丛生。丢荒地变良田,这得益于当地对垦造水田工作的高度重视。伴随着垦造水田工作的高效高质推进,荒地、旱地变身良田,村民喜增收,“丰收曲”在博罗的乡间上演。
在数据上来看,2024年,博罗的粮食播种面积45.3万亩、粮食产量16.25万吨,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去年,博罗大力推进“田长制”,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3200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2万亩。这都是博罗扛牢扛稳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的最有力证明。
【田生金】
虾稻轮作,产出不止双倍
农田不仅长粮食,还能生金。
来到博罗县泰美镇盘沱村,放飞无人机,从高空俯瞰,一块块水田波光粼粼,秧苗细细的,点缀其中。
眼下,这一连片的水田,看似与其它水田并无什么不同。但再过一段时间,等这一造水稻收完后,这里便会养上小龙虾。这种“稻虾轮作”的新模式,是当地农田经营的新模式。
泰美镇盘沱村开展虾稻轮作。
这种“虾稻轮作”的生态种养模式是泰美镇2023年引进的特色项目,通过小龙虾反季节种养,与小龙虾大产区实行错峰供应。“到了冬季,湖北、湖南、安徽、江苏这些小龙虾大产区,水中冰封没有了虾获,小龙虾供应量少了价格就会上涨,而我们的小龙虾这时候上市,价格能卖得更高一些。”小龙虾基地有关负责人介绍,反季节供应大大提高了本地小龙虾的竞争优势,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在这里,一亩田可养出三四百斤小龙虾,收益比水稻种植可观多了。
目前,村里发展“虾稻轮作”,养殖面积约800亩通过“反季节养殖+生态种养”模式,成功实现小龙虾错峰高价上市。据初步统计,原本这些田里只种植水稻,通过虾稻轮作(一年两批小龙虾,一造水稻),每年每亩的收益增加到5000元,不止成倍增长,先行启动的200多亩从去年开始产出小龙虾,产值达到172万元。盘沱村还以小龙虾产业为核心,构建起集育苗、养殖、农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在博罗县,虾稻轮作的模式在进一步探索和推广中。目前,麻陂镇鸡笼山村也在尝试的这样小龙虾养殖模式。不仅如此,该县还在探索鱼稻共生、鸭稻共生等水田经济模式,让水田的产出效益更高。
【田融合】
农文旅赋能,“田经济”有新内涵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关键作答。在博罗县石坝镇三嘉村,水田作物种植,从水稻到白莲,再到白莲-水稻、白莲-小麦、白莲-油菜花等不同模式的轮作,带来了不一样的“田经济”模式,农文旅的融合更为“田经济”赋予新内涵。
“音乐很好听,游人很多,小吃很不错。”说起刚在石坝镇三嘉村结束不久的石坝镇2025年荷花音乐会,当地村民仍回味无穷。荷花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是200多亩荷田今年给村民带来的最大惊喜。
荷花音乐节热闹举行,李燕文摄
从禾田到荷田,变化的不只是作物,更是产出方式的不同。石坝镇三嘉村是传统农业村,村民曾一度以种植水稻为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村琢磨着新改变、新发展。2019年,该村试种了30亩白莲。荷花盛开时,前来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莲蓬采收时,还收获了3000多斤莲子。双重效益叠加,让村民初尝白莲种植的甜头。
也正是从2019年开始,“荷”经济悄然在三嘉村兴起,荷花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夏日赏荷,游人一茬接一茬,带动了乡村农家乐生意和村民农特产品销售的红火,撬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夏日后,白莲子采收又带来第二波经济收益。另外,莲子的采摘、初加工等还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按照测算,莲田亩产6500-7000斤鲜莲子,大约加工成200多斤无芯干莲子,亩产值约为7500-8000元。依托这片荷塘,村里已构建起“种植—加工—旅游”一体化产业链。
今年,石坝镇进一步创新,通过文化、艺术的赋能,让“荷经济”更加火热。7月12日、7月26日、8月9日,石坝镇在三嘉村举行了三场丰富多彩的荷花音乐会,为本地群众、游客带来了一场融乡村风光、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盛宴。通过音乐与自然景观的碰撞,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长宁镇稻田嘉年华暨风筝节活动。长宁镇提供
白莲种植只占了水田的一造时间。剩下的一造,水田该如何更好地利用?三嘉村尝试续种水稻,也探索种上油菜花,或换种小麦等等。近年来,轮作油菜花、小麦等更受青睐,通过农文旅的融合赋能乡村经济的发展。
以农文旅融合打造“田经济”,博罗县其它乡镇也在尝试。在长宁镇祥岗村,这一探索在持续深入。该村通过造节引流,让闲置田变身文旅舞台。原来,该村联合祥岗村鼎峰农场,以秋收后的稻田为舞台,连续举办6届稻田嘉年华暨风筝节活动。活动设置农耕体验、农民竞技、稻田音乐、稻田风筝、客家美食和缤纷休闲等区域,吸引游客、村民、村组干部、党员和青年学生等踊跃参与,让游客从单纯“游”转变为深度“留”,成为长宁镇新的“文旅名片”。
在田产粮的基础上,博罗在“田经济”的探索仍在继续。相信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深入,“田经济”的N种可能会越来越广。
来源:惠州日报
盈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